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多年磨一剑 配方研制获成功——六院江河公司“凌云”研究团队
发布时间:2020-07-14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

望着平稳延伸的“压强—时间”曲线,在看似平常的地面试验过程中,表面波澜不惊的“凌云”研发团队成员内心却异常激动。对其他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条再平凡不过的曲线,但对于他们而言,这条线是对他们多年奋斗的最好回报,标志着六院江河公司燃气发生剂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特种配方推进剂研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5年,公司成立“凌云”研究团队,主攻燃气发生剂研发工作。他们克服经验不足、人员紧缺、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等困难,经过多年的艰苦研发,终于使得某型燃气发生剂配方体系化、系列化,为后续批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追赶超越 不懈创新

燃气发生剂配方研究不同于常规推进剂,研究过程包括理论计算、配方设计、体系选择等大量基础性工作,复杂程度大,制约因素多。特别是在燃速调节、燃温调节方面,更是面临多指标、多约束、多变化的系统难题。“为研制出符合实际应用要求的燃气发生剂,必须在研究初期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与计算,为配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公司高级主管研究师、团队负责人赵海介绍。

一次试验中,配方存在点火燃烧性能差的问题,如果不添加燃烧性能调节剂或调节剂选择不当,则可能出现无法点火燃烧的情况。为解决这些难题,赵海和团队成员们集智攻关,创造性地搭配多种燃烧性能调节剂,解决了发生剂不能正常点火燃烧的问题。

为有力说明这项创新的作用,赵海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就像大厨做菜,调节剂的作用就像调料,添加量要少,改善燃烧性能要好,如何添加成为配方试验的一个关键环节,既要根据实际性能动态调整各类调节剂比例,又要严格按照时序对各调节剂反应进行协同控制。“我们创新性的开展推进剂材料动态规划,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赵海轻描淡写的口气背后,伴随着的是数百次的调试试验过程。

勇于挑战 展现担当

谈及该技术研制过程时,赵海回忆到:“那时这项技术可供参考的资料极少,研究过程也走了很多弯路。我们团队边摸索、边验证,不断积累测试数据,夯实研究基础,‘多年磨一剑’终于设计出了最佳试验方案。”

江河公司大部分配方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常规推进剂研发工作,极少数人员从事燃气发生剂等特种配方研究。但新配方研究需要开展大量的基础性计算、设计、试验工作。人员紧缺,赵海只能主动加班加点,紧盯在设计试验一线,办公室和试验工房两点一线间,经常能看到他身着橘红色工服,骑着摩托车奔波穿梭的身影。

除了人员紧缺、信息闭塞,研发团队还面临着特种材料短缺、表征手段有限、测试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局限。为打破僵局,团队主动出击,积极联合相关高校开展特殊性能测试和研究,加强协作,提高研究效率。他们主动考察市场,获取各种功能材料,丰富配方体系,为后续配方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敢打硬仗 甘于奉献

为提升效率,赵海和团队合理制定试验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工作。燃气发生器的主要指标存在对立,要在这两项指标其中找到配方研究的平衡点,对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严、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材料成气性好、易分解,还要保障燃烧过程的安全。没有先例,团队成员们就一项项比对、查阅每种材料的基础性能,通过大量的理论计算和模拟分析,筛选出特征最适合应用需求的材料。

此外,研制过程还包含数十个材料,每种材料都有自身的特性,要把这些材料完美结合,层层约束、环环相扣,不能有一处出现错误。燃气发生剂应具有不亚于常规推进剂的良好点火燃烧性能,但在研制初期,常常出现无法点火,点燃后熄火,燃速波动大等问题。

面对这些难题,团队成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从配方设计方面深入优化配方组成。任务重、时间紧,他们常常连续坚守试验岗位,累了就在椅子上坐一会,布满血丝的双眼掩盖不住他们工作的热情。经过多轮次艰苦试验,终于使燃烧性能稳定,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回望研发历程,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恰恰就是有所突破的关键时刻。再坚持一点点,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赵海深有感触。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研发团队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们一定会在燃气发生剂研究的方向上坚定不移的前行。后续,他们将不断拓展研究范围,向新体系燃气发生剂研究发起冲锋。(图、文/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