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浪潮”正逐渐席卷全球,成为打造经济新动能的主要“引擎”。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工研院将万物数字化浪潮视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最大变量,抓紧机遇、快速布局,打造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持续加码云端应用建设。
拥抱未来勾勒数字化转型“新蓝图”
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必须以明智的数字化战略为基础,而杰出的数字化战略建立在对竞争环境的充分认知,以及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之上。2019年,航天工研院围绕集团公司“一云五网N平台M应用”为核心的新业态体系、外部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提前谋划转型,通过“识别矛盾、明确思路、规划路径”,以“产业”、“治理”数字化入局开展,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载体,早早“鸣枪”奔跑在数字化升级的新赛道上。
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两条主线,以支撑建设平台型智慧企业、升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响应能力和风控能力为目标导向,航天工研院大力促进云端应用建设,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云端应用系统37个,其中产业级应用4个,专业级应用12个,用户级应用21个,朝着建设“数字工研院”的目标全速前进。
产业数字化搭建业务协同“桥梁”
按照实体产业、综合创新、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四要素”协同驱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经过一年的建设,航天工研院制定了完善的数字产业顶层规划,并在四个主要业务板块开展了云端应用建设,科创服务云、AI能效云、营商枢纽云、特殊综合保障云孕育而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利用数据要素和产业充分协同,航天工研院成功打通业务壁垒,并利用网络化协作优势提升单个产业的效能,已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系列价值成效。
航天工研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浩认为,产业云化融合有助于推动各产业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运用效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度上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这是航天工研院产业数字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
目前,较为成熟的科创服务云已收录了18000余家企业数据,形成6个维度,237个标准属性;收录3823条政策,共形成540个政策标签;专家库已纳入29个专家,形成26个人物属性,帮助重庆北碚区政府打造民营经济智能服务平台,与四川省园区云平台合力打造智慧政策模块,为常州市天宁区接入政策服务功能。AI能效云则被集团公司列为重大产业化项目正在商业推广,已形成产品68个、应用和解决方案应用24个,2019年产值超过17亿元。
治理数字化提高企业免“疫”力
围绕着“指标监控自动化、管控调整智能化、企业运行智慧化”,以提升精细化管控、敏捷响应、洞察预判能力为目标,航天工研院在治理数字化领域加速变革,形成了“一框架、两中台、三工具、九引擎、N场景”的应用局面。
疫情发生后,航天工研院在治理数字化提前布局的优势尽显。利用平台基础和技术优势,保障了公司高效运转,实现几千名员工的云办公、云培训的同时,还以数字技术赋能疫情防控、复产复工、风险防控等多个领域。
为了让数字化建设得以实现自造血,持续保持建设活力,航天工研院对“数字工研院”建设过程中的APP、工具进行封装,积累150万行全量自主可控代码,形成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品牌“小鲜”,并于2019年12月12日正式发布。
“治理数字化并不是狭义的管控、管理,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下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调动更多力量协同,完成各单位、各部门间的高效协作”,这是刘浩对治理数字化的理解。
目前,航天工研院围绕着“数字党建、数字治理、数字产业、数字员工、数字风控、数字监督”六个维度统筹开展了应用建设,并具备了“日程、流程、会议、项目、绩效、决策”等典型的智慧化应用场景,本部已初步完成业务数字化,员工使用率达到100%,管理效能显著提升27.3%。(文/范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