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天问系列”横空出世 航天建设筑牢基础
发布时间:2020-04-29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近日,有两则消息在航天迷当中“刷屏”——一是“中国航天日”当天,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二是在天津,亚洲最大单口径全可动天线吊装,霸气视频十分震撼!

小伙伴你知道吗,航天建设可是跟这两件事有着深厚关系的哦。

航天建设所属中航天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家天文台的两项重大工程项目中担负重任。

【国家空间天文与应用研发实验平台项目动工 建成后将承担国家重大空间科技任务】4月24日,由中航天公司承建的国家天文台空间天文与应用研发实验平台项目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举行奠基仪式,标志着这一项目正式动工建设。

该项目占地30.47亩,建设内容包括3个系统,即空间天文终端技术系统、空间天文科学应用系统、空间天文测量与导航应用研发系统。空间天文与应用研发实验平台项目建成后,将为国家天文台承担的国家重大空间科技任务的实施提供保障,支撑空间天文领域的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原始创新,服务空天安全、导航通信等国家战略需求。

据介绍,空间天文与应用研发实验平台项目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为指导,以北京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以“十三五”期间国家天文台承担的载人航天、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空间天文卫星工程、二代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是国际先进的空间天文与应用研发实验平台,集空间天文终端前沿技术研发、空间天文科学应用系统的研制与长期运行、高精度时空测量与导航通信终端研发及其成果转化以及科学产出服务为一体。

平台建成后,将实现空间天文从项目论证、技术攻关到工程研制、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发展,保障国家天文台承担的国家重大空间科技任务的实施,支撑空间天文领域的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原始创新, 吸引和造就一批空间天文科技人才队伍,在空间天文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服务于空天安全、导航通信等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作出贡献。

在当天项目动工仪式上,北京市怀柔区区委书记、怀柔科学城党工委书记戴彬彬,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总工程师袁伟,建设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施工单位中航天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记军,监理单位北京中城建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耀刚等各单位100余人共同参加了此次仪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同志致辞并主持。

【火星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在天津武清成功实施完成70米天线反射体的整体吊装】4月25日,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在天津武清成功实施完成70米天线反射体的整体吊装。中航天公司自2018年10月开始,仅用5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70米天线项目的基础建筑部分并交付使用。同时,在建周边生产楼与专用变电站基础配套工程担负着70米天线工作运转、配套办公楼的电力保障以及天线数据采集与传输任务,建设地点与天线整体呈三角状分布。

作为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该项目是完成火星探测器科学数据接收任务的关键设备,能够大幅度提高我国深空探测下行数据的接收能力,为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任务以及后续的小行星、彗星等深空探测提供坚实基础。

中国官方近日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2020年将实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引发关注热潮。根据计划,2020年中国将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巡视勘查。为实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来自4亿公里距离之遥微弱信号的数据接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在天津武清站新建70米高性能接收天线(GRAS-4),它是亚洲在建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是完成中国火星探测器科学数据接收任务的关键设备。

复杂的工艺背后离不开航天品质的保驾护航,也为现在全可动天线的安装创造了先决有利条件。在天线基础部分顺利交付后,中航天集团目前正在承接天线项目周边生产楼与专用变电站的基础配套工程。(文/黄海峰、常云飞)

天线轨道梁预埋板安装时的图片

昔日天线基础结构浇筑晚间施工现场

项目管理人员检查楼梯及栏杆细部做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