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六院46所:核心在手 产销两旺
发布时间:2010-01-29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新闻网
       日前,为了满足市场对F-12高强有机纤维产品的迫切需求,46所正在抓紧建设一条年产5吨的生产线,预计今年5月投产。该产品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俏货”,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引领市场。
  F-12高强有机纤维是芳纶纤维中性能最好的一种,它的研制成功,不仅为我国军工及高端民用产品的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打破了我国高端芳纶纤维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1999年,F-12高强有机纤维特殊单体研究荣获国防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2004年,F-12高强有机纤维研究获得国防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去年9月,该课题组又荣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届“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艰难的“三部曲”
  据悉,早在15年前,该所领导就立足实际,决定从根本上改变当时在产品开发上“多而不优、散而不强”的状况,使新产品进入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成为该所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为此,他们将研制的方向定位于与主业相关的特种材料——F-12高强有机纤维。因为这种特殊材料不仅可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还可广泛应用于航空等高端民用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突破该产品的第一道难关是单体合成。单体相当于该产品的原材料。担当此项重任的贾秀兰为了早日攻克这一道难关,一边查找资料学习,一边跟具有强烈刺激气味和腐蚀作用的化学试剂打交道,进行一次次配方试验。经过两年多孜孜不倦的反复摸索、试验,她于1996年试制成功符合要求的单体品,为该产品的后续研制提供了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
  单体合成后的第二步是“聚合”,也就是选出一种能够使单体成为具有高强度、能够纺丝的聚合物。担当这一重任的带头人牛敏,为了尽快攻克难关,找到适合的化学溶剂,他先后更换了多种溶剂进行试验。而每更换一种溶剂,都是一次全新研制的开始,都要重新经过一次次试验、取样、测定。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他最后找到了合适的溶剂。牛敏说:“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压力很大,最怕见领导,最怕领导问起研究的进展。”
  完成“聚合”后,如何将材料“纺织”成丝?造出该产品纺丝设备的任务落在了丈夫在千里之外服役的军嫂冯艳丽身上。
  该产品纺丝设备不同于一般的纺丝机,它不但要适合聚合物溶液的可纺性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拉伸率、热处理和凝固功能。如此复杂的机器设计任务在国内尚属首次。面对机械制造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冯艳丽勇敢地承担起了重任。她坚信,只要付出心血,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她与同事们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拼搏精神,在短时间内就设计出了我国第一台年产3吨的高强度纺丝机,为以后该产品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妙的“三重奏”
  年产3吨的F-12高强有机纤维供不应求,46所又抓紧建设一条年产5吨的生产线,并再规划建设一条年产50吨的生产线,为大规模进军芳纶纤维领域弹起了美妙的“三重奏”。
  针对今年集团公司工作会提出的加快重点产品研发进度,加速新产品工程化、商品化进程的要求,该所领导表示,在科工六院和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如今,46所不但具备了更高性能芳纶纤维研究和扩大生产的人力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而且具备了提高产品性能和产业化建设的能力。
  目前,年产50吨F-12高强有机纤维的生产线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集团公司批复,筹建工作已经开始。该所正在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继续深化拓展该产品的产业链,以保持在国内芳纶纤维技术研制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该所正在积极开拓高端民用市场,占领国内市场。
  相关链接:
  芳纶纤维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合成纤维,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耐碱、重量轻等优良性能,其强度是钢丝的5~6倍,模量为钢丝或玻璃纤维的2~3倍,韧性是钢丝的2倍,而重量仅为钢丝的1/5左右,具有良好的绝缘性、抗老化性能和很长的生命周期。芳纶纤维的发现,被认为是材料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进程。
  芳纶纤维是重要的国防军工材料。除了军事上的应用外,芳纶纤维现已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机电、建筑、汽车、体育用品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为芳纶纤维开辟更多新的民用空间。(文/杨世杰 孟巍巍)

      (责任编辑:孙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