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亮出四根“金手指”——二院23所信息化管控电子元器件降本增效侧记
发布时间:2015-01-22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武器装备的最小组成单元,一个元器件失效,可能引起电子整机故障。

  “我们从多年的信息数据统计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元器件,是提高装备可靠性的重要保障。而这,就成为我们推进‘两个工程’努力的一个方向。”

  “元器件采购是个不轻省的活儿。买得不对,设计工作会被耽误。买得过多,采购时间又很长。品种那么多,规划是个大问题!”

  既要买好,又要买巧,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档信中心给支了招。

  “各个部门要分头管工作,协调起来太艰难。不如把信息集成,做成一个大系统。”

  说做就做。档信中心把原来繁乱的统计信息归拢梳理,建立一套数据、一个流程、一体化环境、多维分析。四根“金手指”一亮,原来的“设计选用控制”一下子变成了“设计选用指导”,流程简化了,用时缩短了,效率大大提高。

  一套数据走天下

  二院23所从2005年开始,着手进行物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整理工作。到现在已经在建立全所统一的物资数据基础库。

  以往产品所使用的物资元器件信息总是在设计评审时才能被质量部门了解,在设计归档后才能被采购部门知悉,因为数据源不统一,元器件信息在设计及各管理环节传递时依靠人工辨识,错漏时有发生,效率很低。

  “现在信息中心把PDM系统与CAD设计工具及物资基础数据库集成起来,要选用元器件必须提前从物资采购部门获取物料编码。”

  “看着好像让工作变得很麻烦,但实际上统一建库后,全所使用物资的品种规格都能被全面掌握,元器件信息不用在多个部门重复录入,设计与采购环节的物资严格保持一致。”

  一套数据就能解决数据交换的诸多问题。

  一个流程解决“数学题”

  “判定元器件是否允许使用或推荐使用,简直就像道需要反复计算的数学难题。研究室有设计要求、物资部门有采购选择、质量部门还有产品分析。各方面综合在一起,算出结果很难。”

  “所以我们从2008年开始,建立网上“库外物料申请”流程,由各部门分别根据自身在元器件选用控制方面的工作职责对元器件准入进行审批把关,只有通过审批的元器件才能入库并允许设计师使用。试验的结果非常理想,元器件选用难控制的状况被极大缓解。”

  “到2013年,我们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优化,增加专业审批,对相似元器件的是否可替代性进行把控,进一步压缩元器件品种。”

  “原本分散的管理环节被物料选用控制流程关联起来,形成协同工作机制,现在各部门分别从性能指标、质量控制、七性、采购渠道、采购成本、品种压缩等方面对元器件的准许使用进行严格把关。”

  一个流程,就可以降低因元器件选择失当、过当、品种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隐患。

  没有三体,只有一体

  元器件选用控制的源头是设计,以往由于内网元器件资料的匮乏,设计师制图选用元器件主要参考互联网和厂家手册,元器件信息与使用环境脱节,使用不便。

  23所将设计选用集成为一体化系统,对元器件信息进行丰富完善,并与制图使用的CAD工具进行集成,设计师在制图过程中即可查询、参考库内的元器件信息,直接调用即可完成制图及归档过程,无须再经过申码和赋码。

  “制图自动了,工作方便了,效率提高了。”

  产能提升,就是这么简单。

  多维分析,让大数据发声

  多维分析,即借鉴大数据理念对元器件采购、使用、质量等多信息纬度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形成推荐使用的元器件品种规格目录。

  2013年,23所以“信息创造价值”为指导思想,通过信息化数据分析来辅助科研生产管理。经过对元器件供货渠道、成本价格、质量、使用频度等多方面积累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形成23所自有推荐使用的元器件品种目录,并向设计部门推荐,逐步在元器件选用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针对元器件国产化问题,23所通过PDM系统按照装电268号文自动生成进口元器件分析结果,辅助型号团队对国外元器件的控制。该阶段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基于大数据理念所做的一些尝试,已然为型号实施设计选用控制工作做了更好的提升。

  据统计,23所月均新增元器件品种从2012年的342种降低到2014年的218种,逐年逐月下降。原来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的进口元器件统计分析,现在只需计算机1小时运算。

  把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长期优化、长效维护,做成机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比做一项大的项目取得的效益低。

  现在23所研制团队有条件根据研制产品的不同,选择性价比更优的元器件,从而在成本、周期和市场应变力上占据优势,为成本工程和价值工程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文/王子燕、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