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哑不哑,“管家”说了算
“两周内使用了11次,每次平均使用时间5小时,一直有人用,看来我近期借不了了啊。” 在办公电脑上,张耀清楚地看到自己想借的那台设备最近的使用状况,看到它这么忙,他决定另找一台。
一根电源线,一个小黑盒,“哑”设备就能开口说话。23所自主研发的“设备管家”,对各类测量仪表、仪器等用电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精确感知,并上报航天云网进行汇总分析和辅助决策,为用电设备“哑”状态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变打通“最后一公里”。
给哑设备一张“嘴”
23所万元以上各类测量仪表、仪器上千台,设备借出去了,利用率怎么样,很难估计,有时候因为一些原因,一些设备可能长时间无人“翻牌子”,却苦于无法张口倾诉而无人得知。
如何能合理调配资源?集团在想,23所也在想。
2017年,23所把“提高设备利用率”重重写进工作会报告,“这是今年一定要完成的一项工作”。所领导的管理目标里,三哑设备改造也赫然在列。
技术保障处调研了市场,想从外部公司取经,但取来的经却水土不服,难以满足所内要求。“我们跟研究室沟通了需求和设想,研究室觉得所里可以自己研发。”
2017年3月上旬,带着所里的希望,十室启动了自主研发项目,几个青年小伙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迅速实现演示系统的集成,通过对设备相连电源的电力信息的感知、实时采集和共享,准确判断设备在用与否。
“把哑设备跟‘设备管家’连上,通过对用电设备的电压、电流、功耗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就可以实时监测设备工作、待机、离线等状态。电流不断波动就是在工作,毫无动静就离线了,电流流速缓慢平稳,那一定在待机。” 十室支部书记张聚介绍。
一个叫“设备管家”的东西,让“哑”设备开始说话了。
头脑风暴一月半
“一个多月,我们做了三代‘设备管家’。”张聚说。
第一代是个试探过河的垫脚石头,在得知所内的需求后,李贤飞和段晓杰买了电力检测仪、电力猫甚至手机充电器回来拆解研究,做出了一个原理样机,三个独立的模块连接成一个设备,未封装的造型看起来有点蠢萌。
“又大又不集中,搬运使用不太方便,功能性有了,实用性却差点。”
李贤飞和段晓杰很快又做出了第二代,一个电脑包大小的盒子。自己做的底板,把开发板固定在底板上,用螺钉固定。
“‘设备管家’是要连接上设备进行监测,设备经常被不同单位借用,要是能拿着到处走更好。”
李贤飞和段晓杰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轻小型化,将模块尽可能堆叠在一起,并通过自研的方式实现模块的功能。自己研发印制板、控制芯片的软件、网页软件,成品最终被控制在一个两座插排大小。
“就像多带一根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线,任何设备都可以连。”
现在23所已经有十个“设备管家”在为“客人”们服务。“通过对设备在一段时间内累计使用时间的统计和分析,就能看出来那些设备是被经常需要、急需要、长期要,哪些容易闲置,资源就好调配了。”技术保障处支部书记彭云秀说。
管家明天见?管家天天见。
市面上普通功能的检测设备成本动辄好几千,有通过网络布线实现联网的,有通过无线WIFI联网的。通过网络布线联网的实施周期长,改动量大。无线联网的存在信号穿墙变弱,涉密场所不可使用的问题。23所的“设备管家”成本低廉,更不需要对现有作业场所进行任何物理改造,直接通过楼宇内的电网进行传输,只要将该仪器的电源线换成“设备管家”电源线,就能进行数据传输,简直就是“不要太方便”。点开航天云网,不仅是自己的设备,所有兄弟单位的设备状况也是一目了然。
在成本控制、信息安全和使用便利性方面,它将检测设备界的很多“前辈”拍死在沙滩上:它不需要重新布置网络,不需要无线,只要在工作区域,仪器接上电就能采集数据。甚至当出差的同志们带出该仪器离开本地,设备管家可以在异地将该仪器的工作情况自动存储,回到单位一接上电,自动就会将这段出差时间的设备使用情况同步到服务器,简直就是“黑科技”。
“三哑”设备改造与接入云平台是集团公司为实现集团设备信息实时共享、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重要途径。“设备管家”这样小而巧的装置在二院内部引起了关注,不少兄弟单位都对它投出了“求约”的信号。
二院2017年要进行“三哑”改造的设备达到1000台,23所有200台,是轻装上阵还是负重前行,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