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航天南海签单近亿元的消息不胫而走,顿时赢得无数点赞。熟悉中国航天科工十院航天南海公司的人都知道,这家企业历经跌宕,取得如此成绩着实令人振奋。如今,航天南海转型升级有声有色,这里有太多的感慨,也有独到的经验。
在潮起潮落中搏击
北京亚运会转播使用的卫星天线、广泛应用于金属制品行业的拉丝机都曾是航天南海打造的明星产品,成就了当时的南海辉煌。“那时,这些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产品在同行业内的销量最大。”航天南海副总经理李德建说。
同很多三线企业一样,航天南海于1998年至2005年实行调整改造、重组搬迁,从山沟里调整搬到遵义市航天工业园区。2000年,企业改制,与相关企业重组,名称变为贵州航天南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航天南海办公室主任敖弟辉说:“当时,很多产品划出了工厂,留下来的没有一个像样的产品。”
“航天南海的市场蓝海在哪里?”成了大家心中无时不在牵挂的问题。
士气受挫,但大家心底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在。敖弟辉回忆:“给别人生产那种铁附件、加工电网上用的元器件等,接一些小的任务,几乎什么都做,就是为了生存找活路。”
然而,这样“小打小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领导班子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抓紧基础管理,提升履约能力,发力精细化管理。
困难时期,面对市场的诱惑,有人选择离开,也有人选择了坚守。时任公司研究所所长收到华为公司的邀请,面对年薪高出十多倍的机会,他决定留下和大家一起改变现状。
团队一起进行技术和管理归零,理顺生产管理各个环节,打通了生产交付的“最后一公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导带着市场开发人员跑遍大江南北,重视每一个客户每一张订单。
人手紧张,北京办事处主任只身一人到京,来回于科研院所,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公司经济紧张,他只能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跑业务。无论烈日暴雨,总能在北京街头看到一个30多岁的南方汉子,蹬着脚踏板,拼尽全力赶往客户单位。
渐渐地,厂房里的机器有规律地轰鸣起来了,职工收入增加了,精气神足了。
转机出现在2014年,那一年航天南海的营业收入和工业产值实现了“双过亿”,型号项目获得当时061基地的立项支持,军品、民品、协外配套三足鼎立的发展思路成形。
砥砺奋进转型升级
“不管是军品还是民品,都要抓好转型升级,否则没有出路。”敖弟辉介绍,航天南海从机械加工到电装电调都在升级。
随着能力的提升,航天南海从以前承担型号系统的三级、四级产品,逐步发展为承担二级产品的研发;从以前大多分系统靠外协单位到现在基本可自主研发,设计开发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型号任务上实现了转型升级。
目前,该公司有两个主打民品——金属拉拔成套设备和智能立体停车库,规模都在5000万元以上。此外,航天南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立足为客户创造价值,成功开拓了永磁直驱式金属拉拔设备,填充国内空白。
李德建说:“如今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在变化,必须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思想。例如立体停车库,不是简单找个地方能停车的问题,而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产品也要朝着智能立体停车系统方向发展,要在这个产品上实现APP存取车预约、车位查询导航、车牌识别缴费、实时网络支付等一系列功能,这才是产品的转型升级。”
今年,航天南海已经开发了垂直循环产品以及塔库,使立体车库的信息化、智能化实现更进一步的提升。
本着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航天南海深入研究中国制造2025、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集团公司转型升级战略举措,不断探索“三创新”。
基于准时制的拉动式生产方式有力促进了交付能力,生产履约率逐年提升,客户需求得到保障。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让大家有了方向感。在“推动两大民品转型升级”目标的指引下,航天南海下工夫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继续深入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兵强马壮攀登新高
2017年航天南海的经营目标是5个多亿,对于这家不到500人、曾在发展浪潮中起起伏伏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新高度,也是一个新起点。
近年来,航天南海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七年上台阶”的指导思想,以“先生产后研制、先分机后整机、先指控后雷达、先外贸后国内”为发展思路,稳步推进公司核心专业的建设。通过努力,航天南海在原有发控、通信专业的基础上,在雷达配套产品研制和批量生产方面进展顺利,取得了核心专业建设的阶段性进展。
敖弟辉介绍,这极大增强了大家发展的信心。一直以来,航天南海被十院寄予恢复核心专业的厚望,这也是航天南海全体员工的愿望。
有了项目和好的机遇,航天南海培养出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研队伍。现在设有雷达专业组、指控专业组、软件专业组等,基本达到了“后继有人,后继有型”的状态,具备了一定的主导型号产品和专业的系统集成能力、设计研发能力、试验验证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
航天南海所承担的多个型号及配套产品的研制任务,从总体设计、指标论证、系统仿真、算法设计、软件实现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自主开发和系统集成。
如今,航天南海打造了独具特色的6S品牌,而对于8个月的6S创牌工作,推进办的工作人员用几个次概括了整个过程的感受:曲折,艰辛,挑战,矛盾,突破,收获!而在李德建看来,这也是多年来航天南海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