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由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安全战略研究中心联合航天科工三院310所、远望智库共同主办,航天科技一院十九所及航天科技五院五一二所协办的海鹰论坛——世界先进导弹武器装备发展与未来战争形态研讨会在北京大观国际成功召开。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领导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本届论坛以“世界先进导弹武器装备发展与未来战争形态”为主 题,吸引了300多名来自国防科技工业、军工集团公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科研人员。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军事需求和迅猛发展的前沿技术双重驱动下,世界主要国家的导弹武器装备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外战术导弹发展正进入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并可能对未来战争样式和武器装备体系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本届论坛分别从国家安全环境与战略选择、作战域与作战力量、前沿技术与导弹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国外精确打击体系、国外高超 声速技术、防空反导以及军事航天最新进展等方面,邀请七位专家作了特邀报告。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科技委副主任符志民致辞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徐南烽副会长致辞
航天科工三院副院长王长青在题为《临近空间飞行基础科学问题与装备创新应用发展思考》的报告中,从临近空间概念内涵与战略价值、临近空间飞行基础科学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引用大量翔实数据和丰富案例,分析了国外临近空间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对我国武器装备应用的创新发展思考。他提到,加强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应用研究是提高装备发展科学性的重要支撑,应该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系统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临近空间技术发展路线,以支撑我国临近空间和空天领域向更高、更快和可重复使用发展,奠定领域优势。
航天科工三院王长青副院长作了题为《临近空间飞行基础科学问题与装备创新应用发展思考》的报告
著名军事专家、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网络研究中心的杜文龙主任作了题为《我国安全环境与战略选择》的报告,他从“什么是安全”、“我们安全吗”、“怎样更安全”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边(海)防基本情况、周边热点地区的基本态势,以及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对策思考。他指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利益边界的拓展,我国捍卫领土主权完整、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国策不会改变,我军防御性战略方针将进入调整期,作战牵引、技术牵引将成为新常态。
著名军事专家、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网络研究中心的杜文龙主任作了题为《我国安全环境与战略选择》的报告
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的孟凡明教授重点讲解了新型领域作战和新型作战力量对信息化战争的影响。他从“两新”的概念内涵、发展动因、发展趋势出发,剖析了信息化战争主导力量的最新演变及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的最新变化。孟教授提到,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力量跨域多能、作战空间全维拓展、作战样式更加丰富,新型作战力量将成为体系释能的倍增器,太空、网络将成为主导空间,未来的战法设计也将更加多样,远程精打、空天袭击、网电攻防、无人作战将成为制胜之要。因此,新型领域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战略制高点,新型作战力量则是未来作战的骨干力量,今后应继续探寻“两新”作战的出路。
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孟凡明教授作了题为《新型领域作战和新型作战力量对信息化战争的影响》的报告
航天科工三院三一〇所叶蕾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重塑常规威慑——美军精打体系能力发展新动向》的报告,从美军重塑常规威慑的背景与需求出发,深度解析了美军 精打体系能力发展的新动向,指出美军重塑常规威慑的核心之一就是发展精确打击能力,面对逐渐发展的精打体系、高端的竞争对手、不同的作战域,需要用新的视 角来衡量精打体系能力。他从隐藏与发现、齐射竞争、打击体系和防御体系的一体化融合三个维度对精打体系能力发展新动向作了详细阐释。最后,他指出,近两三 年来,虽然美军国防预算在推动装备和技术发展的资源投向和投量上并未呈现出显著变化,目前精打装备体系建设也并未显现重构性的影响,但已显现重构的苗头, 因而需要从体系的角度对装备的情况、性能、应用加以深入研究。
此外,来自远望智库的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航天科技一院十九所熊瑛高级工程师、航天科技五院五一二所梁巍情报总师分别作了《高超声速武器对未来战争的影响》、《美国全球一体化反导系统最新发展分析》、《军事航天最新发展》的报告。
专家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论述深刻,对系统认识现代战场中的作战环境、攻防对抗态势、作战样式、战术导弹武器装备体系创新发展的整体情况有一定的帮助,对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先进导弹武器装备发展动向及新型作战样式的演变也有一定的帮助,为我国导弹武器装备未来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撑。
本届论坛践行“开放、共享、创新”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一次多元并陈、开放包容的交流活动,更是一次思想碰撞的“知识盛宴”。主办方希望通过海鹰论坛这一学术交流平台,能集百家之力,凝聚更多智慧,以战略的眼光、宏观的视角和科学的方法,共促我国导弹武器装备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为我国航天与导弹事业的发展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文/方圆 摄/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