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正文
中国航天科工“科改示范行动” 率先取得改革成效
发布时间:2021-12-30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紧前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地见效,扎实推进改革专项工程实施,所属航天信息、航天电器2家“科改示范企业”实现市场化改革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分别被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标杆”(央企13家,军工2家)和“优秀”(央企30家,军工5家),充分发挥了改革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航天信息

入选“科改示范行动”以来,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瞄准打造国际一流信息产业集团,坚持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赋能发展,加速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获评标杆“科改示范企业”。2021年前三季度,航天信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2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9.29%,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依托密码技术优势参与“金税四期”项目建设,区块链领域获批多个大型重点项目,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


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业务体系优化

强化顶层设计。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计民生、助力政府治理、助力企业发展、成就美好生活”定位,以信息安全为核心,航天信息进一步梳理整合业务,明确了金税产业、金融科技服务产业、智慧产业、网信产业和国际化经营的“4+1”业务板块。

升级商业模式。航天信息将原有的“产品+服务”模式升级到“平台+产品+服务”新模式,依托平台联结核心价值的提供方和需求方,提升客户体验、降低交易成本,以对客户的价值创造实现自身价值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航天信息研发投入强度同比提升20.82%,并持续加大对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快资源向智慧产业、网信产业等新产业集聚的步伐。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的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车购税管理、铁路物流、追溯监管、智慧城市等领域。信息安全产品在数十个部委和全国31个省(区、市)立项落地。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研发能力升级

重塑整合科研体系。针对研发“小、散、弱”现状,根据战略发展需要,打造“1+4+2+N”研发布局,构建了由1个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机构、4个行业应用研发机构、2个专业应用研发机构以及N个本地化应用研发机构组成的分工明确、立体协同的研发体系。以信息安全为核心,确立8大核心技术、30余项关键产品,技术、产品呈谱系化发展。


线下研发全面向线上迁移。打造统一研发平台,上线“航信爱享”“航信知道”“航信工作”等研发管理应用程序,实现科研人员、研发项目、成果产出、技术合作等全面在线管理及实时共享。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聚焦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构建10个层级的科研人才体系以及8个层级的市场营销人才体系,畅通专业人才成长通道,形成一支500余人的核心骨干队伍。强化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面向35周岁以下骨干人员实施“青马工程”“英才接力”计划,建立青年创新型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与考核机制,分层分类储备后备人才700余人。围绕重点产业评选5支科技创新团队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用于团队人才培养与激励,团队成员人均收入高于公司在岗职工平均薪酬近 30%,形成有竞争力的薪酬“高地”。

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经营机制转换

全面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所属单位100%实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并按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刚性兑现,经理层成员年薪最高值超出最低值近2倍,考核不达标的经理层成员严格退出原岗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新产业公司还选聘职业经理人多名,强激励、硬约束,助力新产业开拓布局。

健全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创新所属子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将工资总额与净利润、劳动生产率挂钩,坚持价值导向,强化正向激励。以“精准滴灌”为原则开展薪酬改革,工资增长聚焦于高效能员工,公司本部同层级员工收入差距倍数达2.8倍。

精准实施中长期激励机制。根据重大项目性质及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航天信息将重点项目划分为创新孵化类、战略攻关类、成熟创收类、基础支撑类四大类,并分类实施中长期激励。

对创新孵化类项目,实施跟投机制或骨干员工持股,在所属两家子企业以部分股权激励核心骨干,促进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对战略攻关类项目,设立“里程碑”节点专项奖励,围绕事关转型升级的“企业服务平台”项目设置平台上线、推广规模等阶段性奖励,达成节点目标后及时兑现激励,有力保障了航天信息平台化转型的战略需要。

对成熟创收类项目,建立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机制,积极论证上市公司长效激励方案,牵引项目团队创效增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对前瞻性、基础性、共性研发项目建立内部结算机制,制定“产研协同”专项奖励,促进基础研发更好支撑产业发展。

航天江南航天电器

近日,航天江南航天电器在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阶段评估中获评“优秀”。

自2020年12月正式入选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以来,航天电器以“强改革、提能力、增效益”作为工作方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积极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增强科技创新动能,改革成果不断涌现,有效推动“科改示范行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深化市场机制变革,焕发发展活力

一是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全面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围绕产业发展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引进高端人才。2020年以来引进2名职业经理人、1个项目团队,柔性引进11名外部专家,为产业快速发展增添了创新活力。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内部竞争上岗及末位淘汰等方式优化人才配置。2020年以来中层管理人员降免职26人,员工转岗近200人,市场化退出129人。


二是建立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建立员工薪酬与个人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薪酬分配重点向科技骨干倾斜,建立科技人才六等二十四级薪酬职级,按照价值创造原则设置工资序列,最低年度职级薪酬8万元、最高55万元,差异6.8倍。对于承担科研及产业化项目人员,收入根据目标达成度设定增长倍数,上不封顶。

三是建立多维度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与创新,每年设立超2000万元的创新基金池,对产品研发、质量改进、效率提升等创新成果进行激励,最高单项奖励达30万元。实施研发跟投机制,根据产品盈利结果与员工跟投比例分享项目收益,毛纽扣、高速射频等项目研发成果成功推向市场并获得批量订单,项目研发周期缩短三分之二。


深化三创新变革,激活发展动力

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坚持以年销售收入的“双8%”分别投入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及产业链链长为目标,围绕重点产业化项目推行“两总”管理机制,提升跨地域、跨组织产业化团队的协同能力。多渠道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实现关键技术及产业突破,与高等院校成立产品研发中心,联合开发的“极端环境特种电机系统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国家级技术发明二等奖;与外部团队联合开发的高速连接器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成功配套5G通信领域。


二是推进商业模式创新。以“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为市场开发准则,由“区域营销”向“领域营销”转变,推行“同行合作、用户联盟”,与同行专利互授拓展民用射频市场。自主开发的SNAP、SNAPS系列射频同轴连接器(POGOPIN)成为首个具有全球竞争力领先产品,单款产品年销售额上亿元。国际市场推行“本土化”服务新模式,在韩国、美国等聘用本地销售代表助力国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三是推进子公司管理模式创新。按照“行政+市场”“管控+自主”原则,构建一基础(风险内控为基础的自主管理)、五统一(战略规划、绩效目标、文化制度、关键资源、基础平台)、七体系(战略规划、文化制度、经营管理者考核、全面预算、报告管理、审计监察和风险内控体系)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建立子公司授权清单并实施差异化管理,一企一策、充分释放子公司自主创新活力。

深化数字化转型,增强发展实力

一是积极布局生产智能化。通过工信部智能制造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及中德合作项目建设,探索出适用于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自主建设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其中浮动射频同轴连接器、麻花针产品智能生产线等为代表的自动化产线,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实现效率和效益双提升。麻花针产品通过智能产线建设人均产出提升近7倍,产品合格率提高15个百分点。


二是加速推进管理信息化。构建数字化研发、数字化制造、数字化运营、数字化服务4个数字化核心业务体系,深化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建立供应商、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打通业务壁垒,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等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并与关键客户供应链平台融合集成。

三是有效推动工作精益化。成立精益管理办公室推动精益管理,将精益管理与产线建设、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现场管理等有机结合,组织开展了50多个精益项目,其中生产计划精益管理项目通过搭建以计划为核心的产销协同驾驶舱管理平台,实现从销售需求预测到工序排产的全流程管理,销售、生产、车间三方计划重合度由45%提升至90%以上,计划执行率提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