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正文
科工集团医疗救援队奋战在抗震第一线
发布时间:2008-05-23
       5月19日。
8点30分,打给李垂青和邓本力的手机电话显示:无人接听。作为航天中心医院和731医院医疗救援队的成员,他们此时正工作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绵阳。
9点,李垂青的电话终于接通了。电话那边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记者来不及张口,他已用很快的语速告诉记者:“我现在没时间,请在10点以后再联系我。”话毕,电话那边传来嘟嘟声。
千里之外的四川,此时正在进行一场和死神的赛跑。
与此同时,灾区防疫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的航天中心医院和731医院派出的两支医疗救援分队,此时就在救援大潮中。
“不能停!早一秒钟到达,他们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5月17日凌晨两点,航天中心医院的李垂青、梁国平、李庚、朱学军4名救护人员到达绵阳。
黑沉沉的天空,就像是一块大幕布一样,笼罩在灾区的上空。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消毒水的气味,路边都是帐篷,抬着担架的解放军战士从眼前疾奔而过。绵阳市任何一家医院的空地上都是遍体鳞伤的伤员。看到不时从帐篷里探出头的孩子们,让李垂青感受到了一股生命的力量。
凝重,肃穆!这是盘旋在李垂青脑海里的两个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绵阳这个工业城市陷入了瘫痪。
看着这一幕,李垂青的眼泪簌簌而下。
由于绵阳市的医疗救助设施已经不堪重负,来自全国各地的救助力量急需在第一时间内把伤员转运到邻近的城市接受治疗。作为救助队伍的一支,李垂青一行4人的任务是负责把伤员从绵阳转运到重庆。
来不及休息,李垂青和战友们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当中。
从绵阳到重庆,平时5个小时的路程,由于道路的破坏,他们走了8个多小时。
车上,躺着的是一对夫妻。从被废墟上救出,到送治的路上,夫妻俩一直拉着手。
车外,山路崎岖;车里,暖流四溢。
李垂青不时地和他们讲话:“是死神抛弃了你们,你们一定要坚持住啊。”
从重庆折回绵阳,天空已泛出鱼肚白。李垂青和他的救援小分队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来不及休息,他们又接到了新命令:快速把伤员转运到火车站。
李垂青觉得自己的两臂,一头连着生命,一头连着死神。只有不停地奔跑,才有可能把伤员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他告诉自己:“不能停,早一秒钟到达,他们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途中,李垂青接到一个电话,得知先前救助的夫妻俩成功获救。此刻他仰着头,让幸福的泪水喷涌而出。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流泪。在灾区,每个人都变得异常坚强;而同时,又显得异常脆弱。在这里,震惊与感动同在。”
邓本力,731医院急诊科大夫;张艳鹏,731医院护理科护士;谢振宇、赵以冬,731医院司机。
一辆救护车,一位医生,一名护士,两位司机,构成了救援小分队中的一支。
他们一行4人到达成都的时间是5月16日晚上。刚刚抵达,一场余震便让他们至今心有余悸:床板在晃动,房子在摇摆。
生命在此刻,薄如蝉翼。
“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离死神那么近,我在想,当汶川地震发生时,我们的兄弟姐妹面对强大的自然灾难时,是多么的无助。”张艳鹏哽咽着,这越发坚定了她救助遇难同胞的信念。
和航天中心医院的救援小分队一样,由731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的救援队也是在绵阳开展伤员转运工作。
从绵阳到重庆,对于从废墟中解救出来的伤员而言,这是一条生命线。
在这条路上,张艳鹏的眼睛里始终饱含着热泪。
他们转运的伤员中,有一名是北川中学14岁的男学生,右下肢严重骨折,由于被埋时间过久,引起了急性肾功能衰竭,送来时脸上全部是紫红色斑点,生命岌岌可危。
男孩醒后的第一句话是询问:“我的同学怎么样了?他们救出来了吗?”
张艳鹏没忍心告诉他,他们班60多名同学,至今还有一半下落不明,其中包括他的老师。
她只是一次次告诉孩子:“你活着,就是奇迹。”同时心里默默祈祷:请让我们把你的奇迹延续下去,孩子,请你学会坚强!
作为急诊科的一名医生,邓本力认为自己面对伤亡事故能够足够坚强。可是,这次在震区,面对一夜之间变成孤儿的孩子,失去子女的双亲,他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从5月18日起,绵阳市气温升高,这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只要灾区需要,我就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只为让这些宝贵的生命延续下去。”此时的邓本力与他的同事,已经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
邓本力告诉记者,即便停下手来,他们也根本睡不着,也不敢睡。眼前触目惊心的一切,让所有的救援队员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
他怕打一个瞌睡,就从指缝中溜走了一条生命。求生的本能,对医生和患者而言,同样强烈。
沿途中,总有群众手举横幅:“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子弟兵、医疗救援队以及新闻工作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善举,努力为灾区人民撑起了一片生的天空。
偶尔休息,邓本力会打开手机,来自医院的领导和同事以及亲朋好友发来的短信总是让他感动不已:我和我的同事不是孤单的。
“只要灾区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出发!”
援助仍在继续!
061基地所处的贵州航天医院,已经整理好了床位,救助从震区转运过来的伤员。
据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杜继臣介绍,5月17日,灾区急需肾脏内科医生,航天中心医院紧急派出了两位业务能力强的医生,赶赴灾区。
记者拨通杜继臣副院长的电话是在5月19日中午11点,他正在送肾脏内科的两位医护人员去机场的路上。汽车在奔驰,他的声音断断续续,记者却听到:“只要灾区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出发!”
5月21日上午10点,本报记者得知,李垂青、邓本力这两支救援小分队正在赶往江油的路上。
江油是他们的下一个“战场”。 (航天报 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