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正文
决战决胜四季度/航天科工科研生产一线岁末冲刺马不停蹄
发布时间:2009-12-09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新闻网
       编者按:2009年即将划上句号,为了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型号任务,迎接新年的到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的干部职工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岁末冲刺中。本报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于近日深入二院、三院、六院、九院、061基地的科研生产一线进行体验式采访,多角度还原了一线的真实场景,在此特予刊登,以飨读者。
  
“谁都没有停下来”
  11月26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二院206所6室,与往常不一样,房间里少了很多人。大家都在办公桌前埋头工作,很安静,偶尔传出些细声讨论的声音。

                                            699厂的工人师傅们在操作吊装设备

       在研究室旁边的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会议室里,会议桌的一侧上摆着一摞图纸,一拨人正围在旁边,用铅笔在上面圈点着;会议桌的另一侧,五六个人则围在试验残骸旁,低声交流着。
  该室主任刘浩介绍说,作为中高空地面设备总体研究室,6室目前承担着多个型号的研制任务,平均每个人都承担了两个以上的型号任务。现在到年底了,外场试验较多,所以经常会出现人去室空的情况,反而在周末加班时人才最齐。
  “早一刻攻克技术难题,就能早一刻占得发展先机。”刘浩说。记者了解到,目前研究室承担的某系统研制任务难度极大,技术领域新,属于该室的自主创新项目。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室已经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目前正在为后续试验做准备。
  与206所6室安静的气氛不同,699厂的总装车间里则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当记者来到车间,刚好碰到某型号车辆正要进行跑车试验,于是记者也跟随工人师傅们体验了一次试验的全过程。
  清早的雾气很大,在车顶之上随手一摸,都是冰凉凉的,但总装车间的工人师傅们一大早就已站在数米高的车顶上,为车体盖好“苫布”,准备奔赴试验场地。
  当天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坑坑洼洼的场地里进行50公里的测试,以此来判定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队员们表示:“这是一个考验,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记者费力地爬上一辆车,车在试验场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轰鸣的噪音,让并排而坐的队员们谁也听不清谁的声音,身子随着车子一起不停摇摆。半个小时后,记者被告知,这才刚跑了十几公里,而在最近的一个月里,队员们都要跑上几千公里!
  该厂副厂长仵桂德说:“因为任务太紧,他们这种紧张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久,但为了完成任务,谁都没有叫苦喊累,谁都没有停下来。”

“只要能干完活,怎么都行”
  11月25日晚,一个普通的夜晚,九院红阳厂机加车间里灯火通明,几个型号研制任务的节点催促着机加工人的脚步。

                                       红阳厂机加车间的铣工在研究零件加工技巧
  
        “老黑,晚上还得再辛苦你啊!”
  “没问题!”
  说话的是该车间铣工班班长李继龙和铣工师傅刘彦辉。老黑是大家送给刘彦辉的绰号,他正在加工的零件因为材料特殊,在加工中会产生很大热量,只有经过冷却后才能确保第二天的数控铣工序。
  “不出意外,又要忙到晚上11点多了,忙完了你请客。”刘彦辉笑着说。李继龙连说“一定,一定”。
  临近年底,红阳厂掀起了“大干60天,全力保目标”的生产热潮,厂里无论哪一个车间,都是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
  作为零件生产车间,机加车间每天的计划都排得很满,加班的职工很多。算上周末两天时间,目前刘彦辉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星期了。
   铣工刘滨已经连续一个月不间断加班,这两天有点感冒。李继龙走到他身旁,叮嘱他下班后回家要多喝点水,注意休息。
  “继龙,最近辛苦你了,受了不少‘委屈’……”车间副主任黄大生迎面走来,拍着李继龙的肩膀说。
  “加班不要紧,只要能干完活,怎么都行。”李继龙的话很直,但却是大伙儿的心里话。
   作为班长,李继龙需要协调很多工作,所以加班的时间也更多。让他更为感动的是,无论是车间领导、调度员、各班组长,还是各位工人,也都是天天熬夜苦战。他告诉记者,有一天晚上12点,当他发现竟然还有十几个人在和他一起并肩作战时,心里立刻暖烘烘的。
  当前,红阳厂面临着多型号交叉并行、两地运行、技术难度大、外场试验多、最终节点压力集中、人员场地设备资源冲突等难点问题。但该厂已经明确提出,不仅要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还要为完成明年更加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做好准备。

“工作交给我们请放心”
  12月的塞外,冰天雪地,寒风凛冽。六院在“大干第四季度,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标”的大力号召下,呈现出一片上下齐心、你追我赶的火热生产场面。

                                            41所研发二部材料组在为符合裙脱模

        红峡厂1车间承担着发动机壳体的绝热包覆工作,“决不能让工作在我们手中耽搁”,刚上任的车间主任金龙深知责任重大,同时也信心十足。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形势,1车间干部职工与时间赛跑,加班加点毫无怨言,记者也对该车间年末冲刺中一天的生产情况作了跟踪报道。
  周五的17:00,某型号绝热壳体转入1车间724工房。金龙第一时间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讲明任务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并进行分工,“老张配胶粘剂,小韦、小罗去裁翻边片,明龙和鹏龙准备打磨,兰刚准备整形,老常赶紧安排夜班烘干原材料……”
  17:35,发动机壳体内粉尘飞扬,壳体外风机轰鸣。主管工艺员小孙在壳体边不厌其烦地提醒着操作人员:“一定要注意打磨质量,质量差一分大家的辛苦就等于零……”
  时针指向周六的00:25,贴片组职工圆满完成了工作,大家一起动手清扫场地,“可以回家睡个安稳觉喽!”已经腰酸背痛的大伙儿乐呵呵地说。
  3:15,两名女职工走进喷涂组工房,认真查看烘箱温度,每隔半小时就记录一次。深更半夜,她俩又冷又累,却依旧笑着说:“不管怎么样也要坚持,谁说女子不如男?”
  8:00,7个半小时前才下班的贴片组职工已经打开了工房大门,等待壳体转运。
  13:00,工房的混料间里机器轰鸣,人头攒动,车间领导和工艺员虽然有了黑眼圈,但目光都炯炯有神。
  14:00,一切正常,大家松了一口气。
  周日00:00,喷涂组职工在呼啸的北风中返家。他们脚步急促,因为早上8:00还要赶来。
  在这39个小时内,1车间进行了绝热层整形、打磨,人工脱粘层封口,衬层喷涂3大项11小项的工作,而这只是红峡厂决战第四季度生产高潮中的一个剪影。面对从未有过的工作强度,车间职工纷纷表示:“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工作交给我们请放心。”

冲刺没有昼夜之分
  在前往31所军民融合项目部采访的路上,记者看到几位刚入所的小伙子,正努力蹬着自行车往办公室赶。在年末冲刺的关键时刻,大家早都习惯了像这样来去匆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记者来到项目部,看到微燃机电站装配间的门开着,透出一缕灯光。在几堆零配件和工具的包围中,有两位师傅正在讨论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只有三人承担着电站发动机、电站、风电变流器的全部结构设计试装工作,大家通宵画图、独立试装……人手实在不够用时,有关领导也会加入到队伍中。

                                            31所4车间职工加班赶制生产任务

        看看手表,早已过了下班时间。记者正想问大家何时下班时,但看着讨论越来越激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这边的结构今天没问题了,争取下周……”两位师傅结束了讨论。但两人并没有打算下班,而是又开始讨论下一个问题。
  一到系统组,记者就看到有两名设计人员正蹲在试验件旁进行排故工作,两人眉头紧锁,时而激烈讨论、时而专注不语。当热腾腾的加班饭送到时,两人也没有起身。“看来这一餐又要变成夜宵了”,旁边同事笑着说。
  系统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闷头吃饭,看得出他们的心思还在工作上。记者还没来得及观察每一个人,大家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一看表,整顿晚饭仅仅花了10分钟。
  当记者来到试验组的时候,大家已经准备下班了。大伙说,今天的试验很顺利,可以早点下班。此时,已是晚上9点。
  时间在慢慢流逝,陆续有人下班回家,走廊里逐渐安静下来。但此时某型号的新一轮排故试验才刚刚开始。
  系统组的小李给自己早已凉透的防流感药茶续了些热水,“听说这种茶泡第二遍时会更好喝,但我还从来没有喝到过,每天第一次冲泡的茶都只能现在端起来喝点。你说隔夜的第二遍好喝吗?”他笑着对记者说。
  薄雾笼罩下的深夜悄无声息,偶尔会有电话铃声响起,打破宁静。为了确保圆满完成全年任务,大家分秒必争。
  离开灯火通明的试验间,一向怕热的记者突然发觉自己整晚都没有解开过围巾。这时才想起了下午项目部主任袁宁提醒记者的话:“晚上的试验间很冷。”

“责任心特别重要”
  走进061基地风华精密公司机加车间,几百台机床的转动声震耳欲聋。灯光下,各工种的师傅们忙忙碌碌,镁花、铁花、铜花、钢花飞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展现在记者眼前。

                                          风华精密公司机加车间繁忙的生产景象

       车间主管技术的李主任向记者介绍说:“快到年底了,目前车间还有批量生产、试制、外协等十多种工序交叉滚动生产,异常忙碌。大家虽然经常加班加点,但干劲很足,有的同志甚至连续干了好几个通宵。”
  在一个独立的隔间里,一群人在检测一个“大家伙”。在场的“全国技术能手”陈小华告诉记者,这个“大家伙”是刚刚加工完成的某重点型号配套件,客户正在验收。“为了能按时交付,大家整整加班了一个多月,还熬过好几个通宵,现在可算完成了!”说到成绩,陈小华显得非常自豪。
  在数控机床前,记者与一位师傅聊了起来。
  “这东西很贵重,一个就要五六十万元,一点都马虎不得。”他指着机床里的产品说。
  “万一加工坏了呢?”“没有万一,否则损失就太大了,所以责任心特别重要。”说完,他又忙了起来。
  一到铸造车间,记者就径直走向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毛腊生师傅所在的班组——镁合金组。铸造,俗称“翻砂”,军民品全部有色合金铸件的生产,都得经过这道工序。由于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进行翻箱、捣砂、熔炼等重体力劳动,干起活来不是蹲着,就是趴着,特别难受。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还经常会产生二氧化硫、氟化物等有毒物质。
  在弥漫着刺鼻味道的车间里,50多岁的毛师傅正蹲在地上轻轻敲打着一个小铸件。热情的毛师傅站起身来告诉记者,车间正在对试制产品进行攻关,有十来个复杂的铸件都等着他们处理。另外,外协产品也正等着交付,任务很重,肩上的责任也很重。
  记者看到,车间里有的师傅在开箱冷却,有的在熔炼,有的在浇注,车间领导则在旁边一丝不苟地指挥监督着,大家时不时交流上几句。
  临走前,技术员小于告诉记者,现在各项任务都到了冲刺阶段,车间的任务特别重。不过大家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争取早日完成各项任务,绝不能把今年的工作拖到明年。(于雪梅 田安贵  通讯员 王国龙 刘一丹 孙贞信 侯小川)

      (责任编辑:孙建平)